機器學習建立標準模型 脈診儀開啟中醫AI時代

7243
【NOW健康 吳孟瑤/台北報導】
診脈儀操作
▲「脈診儀」,即是模擬把脈的原理,先運用儀器為患者把脈,將中醫脈絡的生理訊號轉換為微電子訊號,透過擷取與重建的技術,將真實的生理訊號數據化、圖形化。(圖/台灣中醫臨床技能學會提供)

脈診的客觀化,其實早在宋朝就已經有臨床醫師嘗試相關的研究,試圖以圖形來描繪脈波,使脈診更具體化,但由於個人的主觀性強,且缺乏相關工具的輔助,因此仍無法做到完全客觀化、精準化。

亞益生醫科技總經理杜長宏指出,所謂「脈診儀」,即是模擬把脈的原理,先運用儀器為患者把脈,將中醫脈絡的生理訊號轉換為微電子訊號,透過擷取與重建的技術,將真實的生理訊號數據化、圖形化(中醫28種脈象辨識)。

脈診儀主要是將半導體元件搭配運算整合軟體,再配合中醫臨床的理論基礎,將脈型、脈象數據化及圖形化,除了能記錄病患的脈象與波形外,透過收集來的脈象資料,脈診儀也有助建立脈象的資料庫。

當資料庫所收集的脈型、脈象數據及波形越多時,相對在病症判讀的對照上就會越準確(如同西醫的心電圖數據判讀),且資料庫的建立對醫師後續在病症的判斷上,也有很大的幫助。

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物質材料研究所博士吳彥儒補充,脈診儀將脈象數據透過已標準化的模型進行判斷、比對,搭配其他資料數據如舌診指標圖、聲紋指標圖、患者生活作息資訊等,便能達到快速判別,或甚至預測病症的目標。

此外,脈診儀數據庫還能找出病症間的相關性,或是病因與特徵的相關係數,因此不論在實際治療或疾病研究上,皆有一定的貢獻。

亞益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10年取得兩岸第一張中醫脈診儀FDA字號,杜長宏表示,亞益生醫第二代脈診儀具備TFDA字號,並在各大教學級醫院如長庚、榮總、台中慈濟、中國附醫、奇美醫院、恩主公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等中醫部配置使用。
 

▲亞益生醫第二代脈診儀,已在各大教學級醫院如長庚、榮總、台中慈濟、中國附醫、奇美醫院、恩主公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等中醫部配置使用。(圖/台灣中醫臨床技能學會提供)


  而目前研發製造的第三代脈診儀已取得GMP認證,預計明年第一季即可取得TFDA字號。脈診儀的實際臨床應用上,則有像是健保給付的癌症門診延長照護專案、自費項目的中醫健檢服務、特殊疾病脈象的收集,如癌症、慢性病,以及教學、學術研究上的運用等。

 

▲脈診儀的實際臨床應用上,則有像是健保給付的癌症門診延長照護專案、自費項目的中醫健檢服務、特殊疾病脈象的收集,如癌症、慢性病,以及教學、學術研究上的運用等。(圖/台灣中醫臨床技能學會提供)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