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電子眼手術重見光明 他是全國第一人

3861
【NOW健康 李宛真/台北報導】
黃奕修醫師與視障患者
▲林口長庚眼科部人工電子眼中心主任黃奕修(左)與全國第一位裝入電子眼的視障患者高先生(右)。(圖/林口長庚提供)

41歲高先生戴著黑框眼鏡,總是挺胸抬頭,看著前方,外表與一般人無異,不過,這鏡框可是充滿玄機,仔細一看,上頭架設了一台微型攝影機,這不是用來偷拍,而是患有嚴重夜盲症的他第三隻眼。

高先生為全國第一位裝入電子眼的視障患者,曾任建築公司主任的他,4、5年前視力減退,在白天巡工地時,常被地上雜物給絆倒受傷。起初不以為意,近兩年情況惡化,視力嚴重喪失,晚上不敢出門,就醫確診為視網膜失養症,也就是夜盲症。

林口長庚眼科部人工電子眼中心主任黃奕修指出,退化性視網膜失養症為視網膜感光細胞因不明原因逐漸凋亡,一開始為夜盲症,最終連白天也看不清楚外界,視力與視野嚴重受損而逐漸喪失,無法透過藥物與手術來改善視力。

台灣地區約有8000至1萬2000名視網膜失養症患者,生活功能嚴重受影響,許多病人因此導致殘障,以高先生為例,無法外出工作,即使待在家裡,也必須手杖不離身。

黃奕修表示,視網膜位於眼底,功能等同於攝影相機的底片,由於視網膜細胞無再生功能,一旦受損,視力就難以重建及恢復。近年來,歐美先進國家積極投入電子眼計畫,讓視障患者有機會重見光明。

人工電子眼正式名稱為人工仿生眼,為近年眼科領域的重大突破,黃奕修指出,可分為兩大區塊,其一為透過精密手術將微小刺激電極植入眼球內部,並緊貼於黃斑部表面。

再者,患者戴上特製眼鏡,框架上有台微型攝影機,取得病人想要看到的影像,再利用類似悠遊卡式的非接觸訊號傳遞方式,以電波傳輸影像訊號,至眼內電子元件,再經由未萎縮的視神經傳導至大腦視覺區。

黃奕修強調,人工電子眼適用於因後天因素導致眼球感光細胞嚴重受損的視障患者,視神經傳導纖維必須完好,沒有斷裂、受損,才能順利傳遞外來的影像訊息。

至於費用,光是醫材費就高達五百萬元,如果加上手術費、住院費用以及後續視覺復健課程,費用恐需六、七百萬元。高先生屬於專案申請,獲全額補助。

》》立即加入【NOW健康/健康傳媒】FB粉絲團,掌握健康資訊零時差!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