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父母老後20年 吳若權:照顧未來的自己

3782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
知名作家吳若權
▲吳若權認為,每個人都會老,他們也是身為青年、中年的我們未來的縮影,現在好好對待老人就是認真對待未來的自己。(照片提供/遠流出版社)
fiogf49gjkf0d

台灣從2017年開始將由「高齡化社會」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14%,無論單身或已婚的中年子女,如何照顧與面對陪伴爸媽老後的人生,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知名作家吳若權更以親身經歷,分享陪病伴老20年心得,除了談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情緒管理、學習如何與疾病共處的智慧與善用醫療資源外,也談及生死,帶我們重新修習生命的課題。希望每個人在照顧自家長輩時,能以他所犯過的錯誤為戒,不再重蹈覆轍。

他的最新力作《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就是一本全方位觀照「伴老」之書,不僅是所有為人子女者應該讀的書,更是晚年美學與生命教育的見證。以下是編輯部針對「如何伴老」列出的幾個課題,由吳若權真情分享。

Q(編輯部):您認為陪伴父母的時間比享受個人時光更重要嗎?如何取得平衡呢?

A(吳若權):我常在回顧自己這些年來陪伴父母生活的點點滴滴之後,反思:然後呢?除了家庭因素中很多不得不的理由之外,把人生大部分的青春付諸於照顧長輩這件事情,對我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有一天,這個角色已經沒有舞台可以發揮,我的人生將會怎樣?

類似的問題斷斷續續浮現在我的腦海,尤其媽媽第二次中風住院那幾天,我想到這將近二十年來的生活,除了例常的工作之外,完全以母親為重心,幾乎已經沒有自己的人生。

我甚至不曾閒著沒事就跟朋友約去看電影、喝下午茶,因為從來就沒有「沒事」的時候,所有的約會,都要事先提早規劃。只要是應酬式的或太臨時性的邀約,我總有「要照顧媽媽」這個好理由拒絕;即使是我很想念的好友,也是要隔好久好久才會和他們見一次面、聚一次餐。這樣的時間安排,我完全心甘情願。

Q:如果未來某一天,您不再忙於家務、自己的時間增加了,您會過得更開心嗎?

A:不會。但這個答案顯然,不對。無論是爸爸、媽媽、姊姊、我的好朋友,並不想聽到這個答案。其中包括我自己,心中浮現這個答案的時候,也跟自己說:你不可以這樣下去!

Q:在陪伴母親的過程中,會不會經常與母親起衝突?

A:雖然有少部分的時刻,我確實覺得辛苦,但大部分的時候,我覺得很幸福。年近半百,還有母親可以日日互相陪伴,真是很值得珍惜啊。

Q:在陪伴家人的日子裡,您認為最大的收穫或發現是什麼?

A:每天做著陪伴的功課,將近二十年後的此刻,我才慢慢找到另一個使命,就是:陪伴父母的同時,除了學習照顧未來的自己,更要好好地活出此刻的自己。唯有當我的人生夠精采,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可以分享快樂,將來有一天若彼此必須揮手道別,也才能目送對方在不同的空間裡,一路好好繼續走。
是的,要陪伴父母一起活出精采人生,讓各自先後的晚年歲月都美好,才無愧於彼此這一生要以親子關係來修練的約定。

Q:對於已來不及盡孝道的人來說,您有什麼建議?

A:人到中年,如果曾遺憾來不及和父母分享成就,就以行善的方式讓長輩的愛繼續傳下去,榮耀所有困苦的記憶,幸福得以在更多人心中延續。而這種無形的陪伴,雖然無法完全彌補遺憾,卻可以讓愛的力量發揮得更深更廣。

Q:未來如何延續父母的愛?

A:只要能夠讓自己好好活下去,延續爸媽曾經給過的愛與勉勵,分享給需要幫助的人,哪怕只是一句好話、一次你當下不耐煩後來卻發現很有用的諄諄教誨、一項生活中可以應用的積極精神、一種為幸福而付出的德行,都可以溫暖我們想念父母的心房,回想起被他們深深愛過的美好,也因此可以將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付出過努力的痕跡,無遠弗屆地延伸下去。

如果實在想不出還能為父母身後做點什麼特別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放下憂慮,感恩祝福吧!這個小小的正向心念,就足以和整個宇宙共振,告慰長輩在天之靈,促進世界的安定和平。(更多相關內容,盡在《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遠流出版。)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