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戴媽媽,平常關心飲食健康,但沒有運動習慣,肌力和柔軟度相對不足,走路常覺重心不穩,容易搖搖晃晃。日前洗完澡正要走進房間,開房門,用力過猛,重心失衡打滑,伸手撐地,竟造成手腕橈骨嚴重骨折,經門診診斷發現原來骨密度T值負2.4,已接近骨鬆認定值的負2.5。
據全民健保局調查最新調查統計顯示,全台骨折人口5年漲一成,103年度全年骨折就診人數飆破67.5萬;其中50歲以下骨折就醫人數更高達30萬。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TOA)理事長吳至行指出,骨折發生原因複雜,除了意外撞擊引發的骨折外,骨質疏鬆也是常見的骨折導因。
「骨鬆性骨折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吳至行說,多數民眾非要等生活中因跌倒骨折就醫,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骨折造成的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無力等併發症,恐大大影響患者的行動力與生活品質。
跌倒是許多骨鬆性骨折的肇因,吳至行呼籲民眾,除了應重視補鈣存骨本,增加柔軟度、平衡感、肌力等預防性的「止跌」對策,也是鞏固行動力的要點。骨密度與柔軟度、平衡感、肌力都是行動力缺一不可的重要環節。
吳至行指出,中年後站立平衡的穩定度,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導致跌倒機會增加。肌耐力也會影響到平衡感,當肌耐力變差,可能會因為肌肉的控制能力變差,而降低與平衡感有關的運動表現,嚴重時甚至可能因失去平衡造成負面影響。
自我檢測方法分別為:(1)單腳站立至少5秒(平衡感);(2)30秒內坐站次數應該於15次(肌耐力),以及(3)將一手臂彎曲,放置後腦杓,另一手臂則從後腰往上伸展,兩個手掌手指能在後背互碰(柔軟度)。
吳至行提醒,民眾針對骨鬆性骨折的預防,除了補鈣保骨外,經常忽略了平衡感、柔軟度、肌力等行動力環節的重要性,以致於生活中因跌倒造成的骨鬆性骨折案例層出不窮,嚴重威脅民眾的行動力。
▲骨鬆性骨折的預防,除了補鈣保骨外,平衡感、柔軟度、肌力等環節也很重要。(圖/ingimage)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