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常在診間碰到在其他醫療院所開完白內障手術的病患,抱怨術後眼睛異物感重、卡卡的、張不開,甚至認為手術失敗,醫師把他眼睛開壞了!檢查發現這類病人手術傷口漂亮平整,水晶體位置適中無位移,眼內也無嚴重發炎現象,以醫師的角度而言,可謂一次成功的手術。但為何病人主觀感覺落差如此之大呢?其實,再細問病史與檢查眼表,多半會發現這些病人在術前即有程度不一的眼表發炎症狀,淚液缺乏、眼角膜乾燥破皮、結膜發紅、瞼板腺功能異常甚至眼瞼邊緣發炎的現象。通常在施與人工淚液、抗發炎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症狀才會改善,進而漸漸享受白內障手術帶來的清晰明亮視野。
什麼是眼表疾病(Ocular surface disease)?
一般所稱的眼表,是指上下眼瞼睫毛之間的眼部區域,包括眼角膜、眼結膜、眼瞼邊緣以及眼瞼邊緣上的瞼板腺開口。這個區域是我們眼睛面對外界的第一線,負責眼球表面的清潔與抵禦外來物質對於眼睛的侵害。其中又以眼表上的淚液具有最關鍵的角色,一旦淚水的量不足,產生乾眼,便容易造成眼角膜、眼結膜的發炎,另外分泌淚液油脂的瞼板腺功能不良、甚至眼瞼緣發炎,造成淚水揮發速度增快,也會加重乾眼的現象,進一步使眼表發炎加劇。病患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一旦病情進展或是開刀刺激後,便易產生眼睛乾澀、刺痛、異物感、畏光、間歇性視力模糊,甚至受到強風、強光刺激會流淚不止等等不適。
潛在眼表疾病患者多
過去傳統白內障手術傷口大,術後疼痛、異物感明顯,所以這些由眼表疾病引發的症狀反而被忽略了。直到近十年來小切口超音波白內障手術成為主流,傷口小、發炎輕、術後恢復快,幾乎沒有太多不適,反而讓眼表疾病造成的問題被突顯出來。2010年美國的一個Blepharitis Study,研究了100位即將進行白內障手術的病人,發現這些病人中高達59%有眼瞼發炎的情形,大多數人並沒有症狀或是僅有輕微的症狀。2011年另一個P.H.A.C.O. Study,進一步檢查136位病人272隻將進行白內障手術的眼睛,發現雖然有22%的病人曾被診斷過有乾眼症,但其實在幾項乾眼症指標的檢查中,淚膜破裂時間小於五秒鐘(代表淚液不穩定)的病人就占了63%,因眼表乾燥造成眼角膜程度不等的點狀破皮者占了77%,其中有一半病人破皮位置更是在角膜的中央區。這些病人都是有眼表疾病而不自知,一旦接受了白內障手術之後,便有很高的機率會引發本身眼表疾病的加重,造成術後眼睛的不適,甚至影響視力的恢復。
碰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一般而言,輕度到中度的乾眼症,可以規律補充人工淚液,搭配充足的睡眠、熱敷、減少緊盯3C螢幕的時間。中度到重度的乾眼症,則除了上述的治療外,在醫師的監控下,可加入抗發炎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Cyclosporine),甚至是使用淚管塞將鼻淚管開口塞住,增加淚液滯留眼表的時間與水量。眼瞼緣發炎或是瞼板腺功能不良時,則需使用抗生素藥水、藥膏,一天至少二至四次的熱敷,加強睫毛根部的清潔,補充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的魚油或亞麻籽油,甚至是口服抗生素治療。剛引進台灣的瞼板腺熱脈衝療法(Lipid flow),藉由加溫按摩瞼板腺,改善瞼板腺運作功能,亦是一種最新的治療輔助選擇。
「預防勝於治療」,若能在術前檢查出潛在眼表疾病,經治療一至四週後再接受白內障手術,便能減少術後不適的機率與程度。即使術前未能發現,術後積極治療仍能得到相當程度的緩解。眼睛不再卡卡乾澀,就能享受白內障術後帶來清晰明亮的視野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