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30歲的張先生過去2年持續出現耳鳴現象,原先不以為意,近日常感覺左側臉頰脹脹的,四處求醫卻不見好轉,直到做了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左側深處的上含竇內布滿不少膿鼻涕,確診已罹患慢性鼻竇炎。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認為,耳鳴發生成因百百種,當發現異狀時,應不拖延盡速就醫檢查,找出病因並治療才是正確作法。(NOW健康 凌芸斐 2019-10-18)
鼻竇位於顱骨,正常鼻竇具有4對無菌空腔,鼻竇內充滿空氣,鼻竇內的粘膜由1種有黏液功能的上皮細胞及成千上萬的纖毛所構成。鼻竇有細小出口通向鼻腔,當慢性鼻竇炎患者的鼻涕變得黏稠,倒流堆積在耳咽管附近或中耳腔造成積水,就會引起耳悶、耳鳴,嚴重甚至影響正常聽力。
此外,耳鳴常見的發生原因還有年齡增長、耳朵老化造成的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焦慮引發血管收縮、狹窄造成血流不暢,最常見的是內耳聽神經的問題,包括噪音損傷或病毒感染、中耳炎等,其他還有像高血壓、心臟病、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和用腦過度、胃食道逆流或藥物副作用等,也都可能造成耳朵發出嗡鳴聲響,尤其是上述鼻竇炎導致耳咽管阻塞,也是引發中耳炎或積水常見耳鳴之因素。
李宏信指出,一般耳鳴的發生,初期因為聲音很小且時有時無,因此常令人疏忽,以為不嚴重而不願意治療,但隨時間拉長,耳鳴聲音就會逐漸大聲且持續不停,甚至愈來愈尖銳,發作時間可能長達24小時不停,長期下來恐造成聽神經不可逆的傷害。
李宏信說明,初期症狀輕微的耳鳴患者,聲音很低且小聲,3個月內養成規律作息、飲食清淡原則,秉持不熬夜、多休息及減少暴露於噪音環境中,多數患者都能不藥而癒。倘若耳鳴持續超過半年以上,耳鳴聲逐漸變大聲,嚴重干擾生活,治療上會利用藥物幫助患者打通內耳血液循環,並給予神經營養補給,加強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同時防止血管過度收縮,患者必須耐心長期持續治療,就可逐漸改善病情,直到耳鳴逐漸消失甚至痊癒。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失眠、作息不規律、緊張、焦慮,引發自律神經失調,耳鳴也常伴隨著發生。通常耳鳴不被定義為疾病,但卻可能是很多病症誘發,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日常生活應盡量放鬆心情、適時舒壓,少熬夜、養成規律穩定作息並睡眠充足,飲食降低鹽分,減少咖啡的攝取、少碰菸酒,適當補充維生素B群。若發現任何不適或症狀,應及早就醫、找出病因,才能有效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