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發生耳鳴症狀更應提高警覺!國內一項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從2000年到2010年,追蹤年齡介於20至45歲的男女,分析發現有耳鳴的人罹患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是沒有耳鳴的1.66倍。其中20至30歲的耳鳴患者,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約為一般人的4倍;30至40歲耳鳴者的缺血性腦中風機率約為一般人的2倍;40至45歲則沒有明顯增高。研究顯示,年輕時若有耳鳴症狀,須當心日後罹患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提高,該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PLOS ONE》(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2018-03-29 NOW健康 林雁茹/台北報導)
大多數腦中風源於血管長期退化造成阻塞,使血液和氧氣無法供應到腦部的各個區域,恐導致中樞神經受到損害,釀成許多不可逆的後遺症,嚴重甚至會危害性命。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進一步說明,中老年族群的耳鳴多起因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神經退化萎縮等老化因素。而年輕人耳鳴則較常見於腦內血管疾病,或因太累、壓力大、情緒不穩及用腦過度相關。該項研究則指出,年輕人的耳鳴與缺血性腦中風密切相關,實在不容小覷。
產生耳鳴的原因很多,像頭部外傷等傷害及藥物中毒所引起,其最重要是內耳之微血管堵塞所引起的,它的原因與腦中風很類似。都是血管阻塞所引起,即所謂內耳中風或腦中風,都為致病的最大因素。但特別是年輕族群,若有耳鳴症狀,必須馬上給予有效之治,以免產生腦血管疾病而危害生命安全,故凡有耳鳴症狀者,更必須加強防治,以防腦血管疾病即腦中風之發生,而造成生命安全隱憂。
李宏信表示,年輕族群若長時間在噪音環境下工作,或長期戴著耳機聽音樂,可能就會發生耳鳴或聽力損傷;或是上班族長期處於壓力之下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內耳組織、神經細胞組織受傷壞死,組織損傷引發供血不足後缺氧,產生耳鳴、耳痛和聽力減退等症狀,嚴重恐引發眩暈和重聽。
耳鳴初期在3個月內應避免壓力過大、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飲食盡量少鹽、少油、禁酒,及時服藥治療皆可獲得痊癒。臨床上對耳鳴的服藥治療,會以促進內耳血管暢通、增加血流和血液滲透作用為原則,促使神經活化或再生,合併抑制血管過度收縮,再輔以神經營養劑和促進血管擴張的藥物,達到修復受損萎縮的內耳神經,有助恢復正常生理功能。當耳鳴發作時間越來越長,患者不堪其擾,治療也會更費時、棘手,但患者應耐心服藥,不可輕易放棄治療。
耳鳴發生的原因很多,可能來自外耳、中耳和內耳發生異常的結果,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盡量遠離噪音,包括大卡車喇叭聲、鞭炮聲,或聽演唱會時避免離音箱過近等,學習適時放鬆舒壓、平衡身心,有助維護耳部健康。其他潛在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或嚴重如鼻咽癌及聽神經瘤等,都可能是引發耳鳴的病因,應多加留意。尤其,若於青壯年時期就出現耳鳴跡象,必須及早就醫治療,控制耳鳴,才能避免日後罹患缺血性中風的機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