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中度憂鬱症的小樺(化名),長期以來都服用抗憂鬱藥物控制,病情雖好轉許多,然而近幾個月卻發現開始出現耳鳴,影響日常生活。對此,耳鼻喉科醫師表示,雖然耳鳴多以中老年人為大宗,是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耳神經退化所引起,但根據刊登在《細胞學報告》(Cell Reports)的研究發現,抗憂鬱藥物也有可能引發耳鳴,不論是甚麼原因引起的耳鳴,都應該及早就醫確認病因,才能在早期接受治療。(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 2021-08-16)
耳鳴跟大腦聽覺中樞底部的「耳蝸核」異常有關,有研究團隊發現,當實驗小鼠服用抗憂鬱藥物後,血清素濃度會上升,耳蝸核中的某些細胞卻變得過度敏感,即使在安靜的空間中,耳朵卻感覺有許多聲音嗡嗡作響。因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建議,若憂鬱症患者發現服藥後出現耳鳴症狀,應立即與醫師討論,斟酌是否需要換藥,或是搭配服用治療耳鳴的藥物。
李宏信醫師補充,除了藥物影響,還有許多原因會導致耳鳴。包括老化、壓力、疲勞,或是長期處於高分貝的噪音環境中,都是可能引發耳鳴的危險因子。根據臨床經驗,通常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耳鳴成因大多是過度疲勞、壓力大、用腦過度,或是在噪音環境下工作等。
耳鳴症狀若不積極治療,若等到耳鳴聲音越來越大聲,頻率越來越密集,且發作時間會越來越長,到最後恐怕會有失聰危機。至於耳鳴發作時間和嚴重程度又可分為5期:
▸第1期:初期患者僅在夜深人靜時,偶爾聽到耳鳴。
▸第2期:白天不會出現耳鳴,但到了夜晚,整晚都可聽到耳鳴。
▸第3期:除了夜晚會聽到耳鳴,白天也會偶爾聽到。
▸第4期:24小時,不分晝夜都會出現聲響。
▸第5期:最嚴重也最危險,耳鳴變成尖叫聲或極大聲響,讓人精神備受煎熬。
李宏信醫師指出,在正常情況下,初期耳鳴的患者,3個月內只要多休息,調整生活作息,清淡飲食,其實大多可不藥而癒。病情超過半年以上的患者,則需耐心服藥6至12個月,病情也可獲得控制。即使是有多年病史的患者,只要耐心服藥1至2年,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改善。
李宏信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耳鳴會先使用血管擴張劑,來打通內耳的血液循環,待血液暢通後,再給予滋養神經的營養劑,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使其恢復正常功能,避免血管過度收縮,防止內耳缺血、營養失調。其他應配合規律作息、適時舒壓、遠離高分貝音量。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強調,臨床上醫師會根據造成耳鳴的症狀調整用藥,但要改善內耳血液循環和供血情況,並不如想像中容易,因此要耐心服藥,耳鳴就會逐漸改善。三高患者也要控制好指數,以免使耳鳴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