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先治好牙周病才能植牙?接受植牙後是否真能一勞永逸?為何有些醫師建議即拔即種植牙,有些醫師卻建議等待傷口復原再行植牙?甚至還有人植完牙卻出現臉部歪斜、流口水、變麻等症狀?隨著植牙成為現今缺牙的普遍性治療,面對這些植牙常見迷思,真相到底是什麼?(2017-07-10 NOW健康 楊舒媚/台北報導)
填補缺牙已成為治癒牙周病的關鍵之一,但是否真得等到牙周病治好才能植牙?微笑美學牙醫診所林克承醫師指出,患者須先釐清牙齒與牙周病之間的關係,基本上沒有牙齒的地方就不會有牙周病問題,然而缺牙卻會導致鄰近部位骨頭萎縮,以及牙齒受力不均而陸續位移崩壞,導致牙齒壽命縮短及牙菌斑滋生,出現牙周病症狀,或使牙周病治療效果大打折扣且反覆發作。
換句話說,植牙可為牙周病治療帶來相輔相成的協同治療效果,患者無須等到牙周病好才能植牙,同步將缺牙及早填補起來,反而能讓其他原生牙得到適度休息與咬合也能更穩固均衡。林克承醫師補充,將植體植入牙周後,齒槽骨就會停止萎縮且能更加鞏固,能提供周邊原生牙良好的骨頭支撐效果,因此也相當於牙周病的補骨。
植牙工程環環相扣,須精準鑽洞磨骨,並依患者骨頭現狀去調整植入位置、角度與深度,若各步驟未達精準,很可能會導致植體過深傷及下顎神經或咬合不正的問題,產生臉部發麻、流口水或臉部歪斜等後遺症。
林克承醫師說,隨著技術演進,結合電腦斷層掃描與口腔彩色掃描的4D手術導引板,可讓醫師清楚判斷牙齒骨頭硬組織及牙齦嘴唇等軟組織的位置,除了可精準規畫植體的大小、深度及角度,亦可避免傷到鼻竇、神經等組織,達到無需開刀的微創精準植牙。如此做法可以突破傳統3D斷層掃描導引板無法於術前預先了解看不見的牙齦高度、牙肉下組織等的潛在風險與限制。
植牙療程百百種,同一位患者在不同的牙醫診所得到的治療建議也會有所不同。林克承醫師對此表示,各家牙醫的植牙療程規畫建議,會因為診所軟硬體設備的不同及醫師經驗而各有所異,例如水雷射可降低術中流血量與疼痛感,且能確保傷口無菌不受感染並加速術後復原;4D手術導引板,則可提供免開刀且精準的微創植牙。
若牙醫診所擁有水雷射及可直接3D列印出4D手術導引板的設備,就能提供患者當日即拔即種植牙,對於必須謹慎面對傷口的糖尿病患者而言,透過無菌且復原快的水雷射,輔以免開刀的精準4D手術導引板,同樣也能成功完成當日植牙,無需擔心傷口照護。相對的,若牙醫診所中無水雷射或4D手術導引板等設備,醫師自然就會改以建議其他較傳統的治療方式。
一旦缺牙,牙齦就會立即開始萎縮,只要持續萎縮6至8個月,就恐需進行補骨。隨著牙科技術精進,即拔即種的植牙方式,已可讓患者免去漫長的等待時間與缺牙困擾,以更高效精準的方式快速填補缺牙。林克承醫師提醒,民眾於治療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醫師也應將醫療診斷、評估與療程規畫透明化。此外,每日正確刷牙與潔牙,定期回診檢查,才能延長植牙使用年限,常保健康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