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療法-穴位埋線,給民眾的印象多半與「減重」有關。但穴位埋線可不只用於醫美,中醫師鄭愛蓮表示,穴位埋線的用途在於治癒痼疾,因此用於乾癬治療上有很好的成效,能幫助打通經脈,加速代謝,排出體內濕氣。(2013-09-06 NOW健康 楊曉東/台北報導)
65歲的大學退休教授楊先生,罹患乾癬已有40年,他在服兵役時全身起紅疹,但當時醫療不發達,只能擦類固醇,以致經常復發;退伍後出國深造攻讀博士,又因沉重課業壓力,乾癬再次發作,也曾因此兩度住院。
聖元中醫診所院長鄭愛蓮醫師表示,乾癬患者需要長期調理體質,將體內濕毒排出,使用類固醇藥物只能短暫壓住症狀,並不能根治。目前中醫運用穴位埋線搭配中藥草,能改善乾癬又能避免副作用,值得推薦。
穴位埋線治癒痼疾
鄭愛蓮醫師表示,中醫穴位埋線原本療效並非用於減肥瘦身,而是治癒痼疾。中醫認為,「一針二藥」,意思是指針灸療效迅速,尤其是用來緩解急性症狀,例如急性的腰痛、肌肉扭傷、皮膚熱癢、氣喘、胸悶,都能在用針之後明顯紓緩症狀。
乾癬患者經常癢到整夜無法入睡,只要接受針灸,就會變得比較不癢。其實像濕疹、蕁麻疹、乾癬,都並非臟腑出毛病,而是氣血循環不好,代謝不良,以致體內濕毒無法排出體外所造成。針灸能打通經絡循環,提昇代謝,加速濕毒排出,所以對乾癬療效特別好。
雖然針灸療效強,但只有大約1-2天有效用,一旦起針,療效就會逐漸減弱,因此一般患者需要每週回診三次持續治療,引起很大的不便,變成治療中斷的原因,這時就很適合改為穴位埋線的方法。
減少回診率 治療不中斷
穴位埋線的原理和針灸相同,而埋入穴位的羊腸線會持續刺激經絡循環長達二週,如此便能減少患者回診頻率,讓治療不中斷,有助改善像乾癬這類難治的痼疾。若乾癬症狀較緊急,患者難忍受,還可通過穴位放血,釋放濕熱或寒濕瘀阻,也有立即緩解的效果。
鄭愛蓮院長表示,乾癬症狀輕重不同,中醫治療方式也有不同。症狀輕微者,只要內服藥搭配純中藥草製成的外洗皂及藥膏使用,就能逐步改善;症狀嚴重者,皮膚毛細孔可能無法正常排毒,失去自癒能力,才會在內服藥、外洗皂之外加上針灸、埋線、放血治療。
週輪替埋線放血 活血化瘀
埋線與放血治療,通常以每週輪替的方式進行,不安排在同一天。埋線多集中療效顯著的大穴,例如足三里能同時治療脾經及胃經的疾病,三陰交能同時針對肝、脾、腎做治療,就是穴位埋線常選擇的大穴。至於放血治療,選擇主要為耳朵穴位、委中、手肘、膝後關節內的膀胱經大穴,這些穴位多被中醫學理比喻為河流匯集處,放血治療有助寒濕或濕熱瘀阻加速排出,達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此外,乾癬患者表皮的硬殼結痂,也可利用點刺,以三稜針、七星針在穴位上輕微放血,幫助提早脫落,以便讓外用藥,外洗皂或藥膏的藥效直接進入皮下,提早治癒。
鄭愛蓮院長提醒,乾癬患者除了治療不中斷,也要避免飲酒、吃生冷刺激性食物,作息正常,減輕壓力,才能根絕乾癬惡化及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