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溼疹困擾了不少人,發作時搔癢難耐,吃藥卻無法根除。若是嬰兒時期就得了溼疹,多半與在母體時,媽媽的飲食習慣有關,幼兒該如何治療溼疹呢?聽聽醫師怎麼說。(2015-08-12 NOW健康 楊舒媚/台北報導)
日前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名英國5歲男童在出生僅4個月大時就患有嚴重溼疹,發作時臉部、眼睛一片紅腫,痛癢難耐。令人鼻酸的是,他的5歲生日願望竟是向媽媽說「求妳讓我死」。中醫師表示,溼疹成因很多,但主要與體內溼氣過多、代謝差和外在環境潮溼有關。
母體寒涼 嬰兒易得溼疹
聖元中醫診所院長鄭愛蓮醫師表示,嬰兒期的溼疹可能是由於母親孕期飲食多寒涼,導致嬰兒胎毒較重而引發溼疹。雖然使用抗生素可立即緩解症狀,但體內溼氣依然存在,因此復發時症狀往往會更加嚴重,建議罹患溼疹的民眾應著重於體質調理,讓溼氣與毒素順利排出體外,才能根本解決惱人溼疹,還原理想生活品質。
溼疹是常見過敏性皮膚病,泛指持久續發的皮疹,以發紅、水腫、搔癢和發乾為癥狀。從中醫角度來看,溼疹是由於人體皮膚毛孔開闔不正常、脾胃功能不振、腎氣不足、肝氣鬱結等等所致,體內的溼氣毒素無法正常排出或代謝掉,導致溼氣透過人體最大排毒器官「皮膚」排出時,皮膚毛細孔閉鎖或代謝失常,即會誘發溼疹。溼疹通常會從手、腳掌、陰部等部位開始蔓延,出現的水泡紅疹會令患者搔抓,導致症狀擴散,通常在季節交替、高溫溼氣重的夏季最易發生。
中醫治療溼疹 首重祛溼
溼疹若是治標不治本,日後可能會復發且症狀加重。鄭愛蓮醫師說明,中醫治療溼疹首重「祛溼」,並根據個人體質來滋陰行氣、健脾化濕或舒暢情緒,調理元氣與根本。透過中醫內外兼治方式,內服中藥可調整溼熱體質,幫助排出體內寒溼或溼熱,改善免疫系統與內分泌調解,外在病癥就能隨之改善,達到治癒效果;搭配中藥草製成的外擦藥膏及外洗藥劑則可加強療效,達到循序漸進的根本治療。
有些患者為求快速緩解症狀而使用類固醇藥物。鄭愛蓮醫師指出,雖然類固醇可立即改善症狀,但長期使用卻易傷肝腎肺氣,使身體代謝毒物能力下降,導致日後溼疹復發更嚴重、類固醇藥量也需更重的惡性循環,建議患者應以長遠角度看待溼疹,避免使用類固醇,著重體質調理才是根本之道。
度過反彈期 症狀明顯好轉
鄭愛蓮醫師提醒,治療溼疹就像長期抗戰,中醫治療初期體內溼毒會被誘發排出,溼疹症狀看似加劇,但只要渡過這段反彈期,溼疹症狀就會明顯好轉,因此患者務必信任醫師並遵照醫囑持續用藥。
針對剛出生的嬰兒,若體質不好或體重過輕,建議應家長應先將嬰兒身體調理好,再進行疫苗接種,以免嬰兒身體無法順利代謝而導致體內溼寒毒素累積等問題。溼疹患者平日應避食生冷寒涼、酒類食物,加強居住環境的通風除溼,維持正常作息、提升抵抗力,痊癒之日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