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痛風—現代人的文明病《症狀篇》

痛風—現代人的文明病《症狀篇》
1293
▲痛風就是尿酸鹽結晶沈積於關節腔內而造成關節發炎,引起紅腫熱痛,好發於肥胖者、三十至五十歲中年男性,而女性發病於停經之後者,也為數不少。(圖/ingimage)

 

痛風是一種遺傳性的代謝障礙,所以您的親人如得此病,那麼您也可能有此體質,而容易發病。據說歷史上的名人如亞歷山大大帝、米開朗基羅及牛頓等.....都曾深受其害,據報載歌星金城武以前也曾罹患痛風。由於此病昔日大多發生於生活富足的人家,所以又被稱為帝王病。不過現代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達,飲食習慣改善,痛風患者也隨之增加。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血中尿酸濃度較高(即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約佔總人口數的5% 左右,其中約有10%會得到痛風。台灣原住民因體質的緣故,痛風盛行率特高,40歲以上男性為15%,女性為5%,而原住民兒童之高尿酸血症為台灣一般兒童之2.6至6倍。故台灣原住民痛風盛行率,幾乎為世界之冠,而宜蘭縣南澳鄉甚至有「痛風鄉」的稱號。

尿酸,乃是體內一種不可缺少的營養素--普林(purine)的代謝產物,普林的來源可以來自體內自我的合成、身體組織中核酸的分解,或來自食物中核蛋白的代謝,尤其是海鮮、內臟、發芽豆類、啤酒...等食物。體內尿酸的產生約1/3來自飲食,另2/3來自身體的新陳代謝,一般而言,每天尿酸的生產量和排泄量都維持一定的平衡,不過當身體因為遺傳、體質或飲食的緣故,或因缺乏某種酵素來分解普林,或因尿酸排泄受阻,以致尿酸在血中的濃度增高,使大量尿酸鹽在體內堆積時,將導致身體的不適。

痛風的症狀

痛風就是尿酸鹽結晶沈積於關節腔內而造成關節發炎,引起紅腫熱痛,好發於肥胖者、三十至五十歲中年男性,而女性發病於停經之後者,也為數不少。容易發病的部位有腳大拇趾、足背、腳跟、踝、膝、肘、手指關節...等,尤其以四肢末端最常見,因肢體末端溫度較低,痛風石易沉澱而破壞關節,形成痛風性關節炎。初次發作時通常都只侵犯單一關節,尤其以下肢關節為多,而且很多都在腳的大拇趾關節。

一般痛風發作的情形通常是「急來急去」,可能某天睡覺醒來突然感到足下某關節無緣故的發生急性的紅腫,痛到無法走路,甚至連穿鞋都有困難; 但若診斷正確,對症下藥,治療後通常也是很快就戲劇性的痊癒。不過如果患者未按時就醫服藥,又不節制飲食,而造成了痛風反覆發作,則會漸漸形成慢性痛風關節炎,此時痛風石便會到處沉積在身體各處,如關節、腎臟、肌腱、皮下組織或耳垂...等,若痛風石沉積在關節,那麼將破壞關節,造成關節發炎變形,但若不幸沉積在腎臟,將造成腎結石,而經常腰痛、血尿,厲害者甚至會嚴重破壞腎臟功能而成為尿毒症,需要長期洗腎。

痛風的診斷

由於痛風是一種非常有「個性」的關節炎,因此醫師們通常可以發作病史上的特色來做為診斷的參考,如前述的「急來急去」、單一關節炎發作、腳大拇指最常發作、有痛風的家族史、高尿酸血症、有疑似痛風石形成...等。但須注意的是,儘管尿酸和痛風有密切的關係,但尿酸值的高低通常也只能當成診斷痛風的一項輔助參考而已,單純的高尿酸血症(血液中的尿酸值在男性大於8mg/dl,女性大於7 mg/dl) 並不見得就是痛風,而據文獻所述,即使痛風病人在急性發作時,血中的尿酸值仍有高達三成的人是正常的,甚且有些是偏低的,而有些人血中的尿酸值雖高,卻不見得會發病,所以要正確地診斷痛風,僅靠抽血檢驗尿酸是不夠的。然而若在病人發炎關節所抽到的關節液,經由偏光顯微鏡觀察到尿酸鹽的負偏光性針狀結晶,那麼痛風的診斷是無可疑義的。

此外有很多關節炎發作起來也很像痛風,常和痛風混淆而容易誤診,是必須注意的,如腳的大拇趾基部退化性關節炎、假性痛風、蜂窩組織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症、細菌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等。這些端賴經驗豐富的醫師,才能做正確的鑑別診斷。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分享此文:

我要發問

  • 稱呼:

  • Email:

  • 連絡電話:

  • 發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