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雙腳就像汽車的輪胎,可以帶我們行遍天下,根據統計,一般人每天平均走8千~1萬步,算起來一生可繞行地球四圈以上,如果腳出現問題,就會像輪胎洩氣變形一樣「寸步難行」。
足部是人體最複雜的結構之一,兩足由52塊骨頭組成,佔人體骨頭數目的四分之一,當初上帝在設計「腳」時,本來就不是要人們穿鞋或走水泥地板,隨著文明的演進,腳部問題也變得五花八門,一生中47%的人都曾有足部的疾病,而女性是男性的四倍。
足部扮演著「活動」和「穩定」的角色,但是隨著反覆的踏步動作,常使腳部原有的輕微生理缺陷變得顯著,尤其是運動或長期站立後,輕微的症狀容易變成難纏的足部疾病,更常合併下背痛、髖關節痛、膝關節痛等問題。
不同的部位會發生不同的足部疾病,常見的足部問題有:
.扁平足:足弓就像是彈簧一樣可以緩衝壓力。扁平足因為缺乏足弓的支持,腳呈現內旋狀態,各關節較鬆軟,無法支撐身體的重量,走路時容易整個腳撞到地上,壓力無法吸收,所以容易疲累、扭傷,而且走不快,肌肉易酸痛發炎。建議應穿有腳弓的鞋子,利用鞋墊降低足底壓力,改善症狀。
.拇趾外翻:女性常穿細跟、前窄的鞋子,除了重心容易不穩、血液循環不好之外,還會把大拇趾往身體兩側壓縮,嚴重時會與第二趾交疊,輕微的外翻可以透過鞋子(夾趾鞋)、足墊來改善,當外翻角度在15~20度以上時,才考慮開刀治療,但是若不注重保健,仍有可能再度外翻,因此應盡量減少足部壓力,選擇楦頭大、有氣墊、足跟軟的鞋子。
.腳跟痛(足底筋膜炎):「走一步,痛一下」是這類患者的最佳寫照,尤其在起床或休息後剛行走那幾步,簡直痛不欲生。由於腳底筋膜受到異常拉力、牽扯而受傷,應避免過度行走、長時間站立,特別注意的是病患常認為刺激痛點就是有效,所以勤走健康步道,導致已經發炎的筋膜更加惡化,發炎久了就會在足跟長骨刺,過去病患歷經藥物、護具、物理治療無效後,就只能接受手術,現在把治療腎臟泌尿結石的震波應用在治療肌腱筋膜病變及骨折未癒合併發症,有很好的療效,震波可促進組織代謝、循環,同時有止痛與組織修復作用,不需開刀亦沒有傷口,是病人新的選擇。
簡單的自我檢查方法,可以早期發現異常並預防:
1.足繭:皮膚過度摩擦或壓力過大會形成繭,足下若有厚繭形成,大部分是由不正常的腳所引起。腳底前面外側部位,第二腳趾或大拇趾關節下方,都是足繭好發之處,有些足繭會變成硬核,核心往內長就會變成雞眼。有人會習慣用浮石或搓刀來除繭,但應先泡水軟化,再輕柔的磨,以免破皮產生傷口細菌感染。
2.足部變形:正常的足部是對稱的,而變形的足部(如大拇趾外彎、鎚狀趾、彎曲趾)則感覺有些不協調。足部的變形有些是天生的,有些則是姿勢不良、使用不當所造成,另外中風、脊椎損傷、神經病變的病人,腳趾頭會形成爪狀趾彎起來,要格外小心。
3.關節活動度:關節活動是由骨頭韌帶肌肉共同組成,在日常生活中,若覺得骨頭之間時常卡到,有可能是足部問題的警訊。
4.鞋子磨損程度:正常鞋跟的磨損是由外側開始,而鞋底前部則均勻磨損;若是鞋跟磨損過度嚴重且偏於一側,或者鞋底前面大拇趾部分很完整,但第二趾部分卻磨損厲害,甚至新鞋沒多久就嚴重變形,都可能是不正常的腳造成的。另外鞋前的正常折痕應是水平的,若是過度斜向也應特別留意。
5.站姿和步態:赤腳站在鏡前審視,觀察是否左右對稱或偏向一側;走路時若有內八字、外八字和提腳時輕微外撇的習慣,也都可能是足部異常的徵兆。
要根本解決足部疼痛問題,必須找出腳痛的真正原因,並以配合治療或矯正,日常生活中選擇適合的鞋子和鞋墊,平時讓腳獲得充分的休息,善待你的腳,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引用於遠東人月刊報導)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